库迪便利店,一场难以持续的“资本游戏”
2025-04-03 20:46:5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“最小的开店面积只需要1平方米,投资3万元就能开一家库迪门店,怎么可能不心动。”

作为一个手持10万创业资金的谨慎投资者,赵玉(化名)此前已考察过7个轻餐饮项目:茶饮店要求50平方米起铺,烘焙坊设备投入超20万,就连社区便利店都需10万加盟费。        

直到遇见库迪咖啡的招商经理吴某—对方口中的“便捷店”模型仿佛为她量身定制:无需独立门面、可寄生在便利店货架或餐饮店角落,3万元就能搭上咖啡风口的末班车。        

可当赵玉还在研究不同植入场景的客群匹配度时,12月却被突然告知,便捷店不让开了。           

官方的解释是,便捷店模式因“升级原因”已于近期暂停招商,至于后续是否会重启仍是未知数。      

尚未入局的赵玉只能苦笑“运气太差”,结果还没过三个月,吴经理又给她发来了消息,表示库迪品牌方最近又推出了一个便利店的新店型,比便捷店更靠谱,也不收取任何加盟费。           

从3万到10万,从寄生式“便捷店”到独立便利店,库迪的招商故事迭代速度远超产品创新。当赵玉盯着手机里“10万起店,月入轻松过万”的承诺时,一个疑问愈发强烈:这究竟是普通人逆袭的财富密码,还是又一轮精心设计的“韭菜局”?

虚假繁荣的加盟承诺

“开店门槛,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低。”           

听说库迪便利店“没有加盟费、品牌方、系统使用费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”后,赵玉有所心动,然而反复敲打各项开支后,她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对劲。   

(图源:库迪咖啡官网)

5万元保证金仅是入场券,租金、装修设计、设备安装及首批采购等隐性成本层层叠加,招商经理口中所谓“10万起店”根本站不住脚。         

来自“每日人物”的调查揭示着更残酷的现实,库迪便利店的招商PPT中的门店投资项目,只计算了设备、柜体、灯具,看上去投资18万元就能拥有一家便利店。但有招商经理指出,开一家超过60平方米的便利店,更大的支出成本是租金、首批商品采购费、装修等等,“整体的投入成本至少在40万至50万元左右”。           

这个曾幻想开出一家新型便利店的创业者,终于意识到招商话术与实际真相之间的鸿沟。           

再者,即便忽略盈利模型存在的逻辑漏洞,便利店行业的存量竞争漩涡也不容忽视。  

据《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数据,中国2022年便利店平均单店日营收入是4794元,和2019年的5297元相比,下跌了9.5%;但便利店的数据,却从2019年的13万家,发展到2022年的30万家。    

市场饱和与内卷化趋势肉眼可见。

(图源:库迪小程序)

更致命的是,和凭借其成熟的运营模式、广泛的市场布局和深厚的品牌影响力,在便利店市场已经占据了重要份额的头部便利店相比,库迪便利店的产品矩阵显得尴尬而矛盾。          

除了烤肠、冰激凌、西式现制蛋挞外,库迪在北京门店试水上新了“热食便当”和“早餐面点”,包括13.9元狮子头饭套餐、14.9元鸡腿饭套餐等,这些SKU与咖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不强。       

更何况,不少便利店自己也做咖啡,比如,711的现磨咖啡品牌“7cafe”、全家的“湃客咖啡”,都可以和库迪抢生意,而预制食品、标品零售也都属于便利店的常规配置。         

库迪便捷店显然未在产品差异化上形成实质性突破,缺乏核心竞争力,自然难以打动愈发谨慎的潜在投资者。           

联营商信任被“掏空”    

在一条关于“库迪便利店到底能不能做”的帖子下方,很多人持消极态度,直言“千万别做”“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”,其中不乏认证为“库迪前联营商”的用户。

潜在投资者踌躇不前,曾被寄予厚望的“自家人”也选择用脚投票,这背后或许与库迪拉胯的供应链有关。               

(图源:小红书)

辽宁的联营商张新新就失望地表示“哪吒的联名活动,半个月前就开始宣传,结果到现在还有很多联营商订不到蓝藻糖、晶球和气泡水。这种供应链怎么可能供得起便利店?”

毕竟,从商品品类来看,便利店的SKU数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咖啡单品店,库迪便利店需要同时管理鲜食、日用品等多个品类的供应链,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运营的复杂性和难度。

尽管库迪已经积极组建了专业的采购团队,试图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和优化供应链,但鲜食产品保质期短、库存周转速度快等固有特性,叠加库迪激进扩张留下的供应链后遗症持续发酵,使得老联营商对库迪所谓“全产业链赋能”的承诺产生根本性怀疑。

更重要的是,老联营商对库迪品牌方本就不多的“信任”,还在加速流失。   

一方面,时至今日,很多联营商还在亏损的漩涡中苦苦挣扎,邓拓(化名)就是其中一员。

他透露,装修、设备、人力加门面,在库迪咖啡一共投了55万,“我把养老钱都拿出来了,本来想着只要比上班强点就行,结果现在每年亏10万,如今是不敢出来,又想撒手,进退两难。”

另一方面,此前茶猫、便捷店等业态的快速迭代与放弃,更让老联营商们形成“被割韭菜”的心理阴影,对便利店新模型的持续性产生本能质疑。

当品牌方信用透支至临界点,再性感的PPT也难掩一个本质问题:谁敢赌上家底再陪陆正耀讲一个新故事?

正如抖音博主“奶茶大学(刘)”所说,“如果说库迪的便利店,真的如管理层说的那样,可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,那么不如先做几个标准的旗舰店,跑出盈利的模型和模式,再逐步地放开加盟,会更加靠谱,要不然和上一个茶猫有什么区别?”           

便利店是“救命稻草”还是“新镰刀”?  

质疑声浪未能阻挡库迪的疯狂拓店计划。               

库迪品牌方表示将维持2025年底5万家门店终端的目标不变,这种近乎疯狂的终端渗透,某种程度上似乎暴露了总部现金流的干涸困境。           

更致命的是,咖啡期货市场也在上演着现实版“饥饿游戏”。      

据Wind数据,仅在2024年一年内,美国ICE咖啡期货年内累计涨幅就达到约70%,高于同期国际金价28%的涨幅。据“Tech星球”报道,这次涨价周期其实已经有1年了,去年的3月8日到今年,产品原料采购价大概涨了110%。即便2月上旬价格开始小幅度回调,但咖啡期货的价格依然处于历史高位。    

此时的陆正耀又新增一条被执行信息,执行标的2.78亿元,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,根据企查查风险信息显示,目前陆正耀共关联2条被执行信息,被执行总金额约4.63亿元。        

作为当年瑞幸财务造假案的最高责任人,现在陆正耀讲出的故事已经很难再打动资本了。           

在成本高压与信任危机的双重绞杀下,低价策略或难以为继,库迪急需新故事转移矛盾,便利店模型正是这场危机中的“急救包”。          

用“零加盟费”“轻资产”话术吸引资金输血总部,用联营商本金填补现金流窟窿。所谓“新模型”,似乎不过是把咖啡战场未能消化的风险,包装成便利店赛道的“暴富神话”。           

那些“低门槛、高回报”的承诺,如同精心设计的诱饵,当招商PPT上的“月入过万”与联营商账本上的“年亏十万”同屏出现,当品牌方信用崩塌至无人接盘时,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终将露出獠牙。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赵玉最后还是删除了手机里保存的第三版《便利店盈利测算表》,这个曾梦想在咖啡赛道逆袭的创业者,终于明白写在招商PPT上的金色字体,不过是覆盖在资金黑洞上的“糖衣”。   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